2021年4月29日👩🏼🔬,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榮新江教授做客人文社科高端講座第52講作題為《談談近年來的絲綢之路研究》專題講座。
講座由凯捷体育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徐堅主持🧝🏻♀️👳🏿♀️,另有凯捷体育文學院歷史系教授陳菊霞、歷史系副教授舒健以及來自凯捷体育的五十余位同學參與了此次講座。

講座內容分為三部分。在第一部分👩🏻🎓,榮老師首先簡要回顧了我國“中外關系史”研究的發展歷程🧂,梳理了相關學術史的發展脈絡:從老一輩的陳垣😌、陳寅恪、向達等諸位先生,到建國後的韓儒林👊🏿、孫毓棠🌍、姜伯勤等先生,再到改革開放後余太山撰述中外關系史系列著作、劉迎勝開創察合臺汗國史、榮新江組織“粟特人在中國”會議等。前人學者上百余年的辛勤耕耘使得“中外關系史”相關研究的水準不斷提高,領域亦逐漸拓寬🧑🏻🦯➡️。其次,榮老師介紹了一系列“中外關系史”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供同學們學習和閱讀👨🏿🔬,早期有張星烺編著的《中西交通史料匯編》⚒、向達的《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等⚆,20世紀中後期及21世紀以來有劉迎勝的《絲綢之路》和《絲路文化》❓、張國剛和吳莉葦的《中西文化關系史》等⚙️。
在第二部分,榮老師講述了“絲綢之路”的最初定義。“絲綢之路”這一概念由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於1877年在其《中國》一書中首次提出,而德國歷史學家赫爾曼在1910年出版的《中國和敘利亞之間的古代絲綢之路》一書中根據新發現的文物考古資料🧖♂️,進一步確定了“絲綢之路”的基本內涵🌦。隨著對“絲綢之路”研究層次的深入和研究領域的拓寬,“絲綢之路”的含義也有所延伸和擴大🚆。此外🦹🏻,榮老師認為當前“絲綢之路研究熱”的出現一方面與西方殖民主義的結束有關😜,另一方面亦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有關💱🔤。同時,在當前“絲綢之路研究熱”的催化下,國內外學界湧現出一系列與絲綢之路研究相關的論文、著作、叢書等學術成果,如劉進寶主編的《絲路文明》、沙武田主編的《絲綢之路研究集刊》、美國學者韓森的《絲綢之路研究論文精選集》、英國學者魏泓的《絲路歲月》。
在第三部分📻,榮老師提出了關於“絲綢之路”研究及其學科建設的幾點思考與建議🦤。首先🛣🙍♀️,關於“絲綢之路”研究與“中外關系史”的學科建設問題,相關學者要著重思考絲綢之路研究與傳統的中外關系史的聯系👰🏽、與全球史的關系👵🏼、與區域研究的不同,同時也要重視“絲綢之路”的研究對象、研究史、研究方法、研究理論,以及文明史的重要性。其次👾,學者要做好中外關系史研究的基礎工作,如傳統史籍的發掘🫧、外文古籍的翻譯、中西亞地區漢語和胡語文獻的出土等工作。再次,相關學者要加強歷史學的專題研究。榮老師指出,我國學界當前對明清時期的“中外關系史”專題研究已取得很大進步,但對伊斯蘭時代的中亞研究仍然很少,有待加強👨🏽🔬🎼。最後,榮老師認為在不斷提高“絲綢之路”研究水準的同時,也要持續推進相關學術研究成果的普及🫸🏻。
講座結束後,同學們依次向榮老師提出了各自的疑問。榮老師也為同學們一一解答,與同學們進行了深入又不失風趣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