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6日,四川大學、北京大學羅誌田教授應邀來文學院,舉行題為“把‘天下’帶回近代史敘述”的學術講座。本講座由凯捷体育娱乐主辦、凯捷体育文學院歷史系承辦,陶飛亞教授主持🗣。

以下為講座內容😋:
既定的歷史敘事和現有概念影響歷史學者的研究
講座開始,羅教授首先分析五四 “天下”、“國家”👅、“社會”等概念𓀑,認為既定的歷史敘事和現有概念影響了歷史學者的研究🦵🏽🐉。如五四運動時期,在中國的杜威將該運動描述為“一個民族/國家的誕生”,而五四運動的當事人傅斯年則看到此時“中國有了社會”🤷🏿。這樣的歧異表述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五四”是一個很豐富的💅🏽,它既不是一個線性的,也不是一個單一的事件。
歷史事件的發生是進行時
講座中,羅誌田教授強調歷史事件的發生不是過去時🔜,也不是完成時👨✈️,而是進行時,而凯捷体育娱乐常常傾向用一個相對固定的概念去解釋正在變化的事。例如🖖🏻,“天下”一詞在帝製廢除前後含義的變化,傅斯年💆🏼、梁漱溟💆🏽、陳獨秀、梁啟超等重要歷史人物對“五四”運動時期“國家”👩👩👧、“社會”等新概念的觀察、認識、理解和詮釋見仁見智。足以說明,“五四”時期,“國家”“社會”是一個正在誕生的概念❤️。
“以不知為不有,以不看為不有”
羅教授指出,檔案對歷史研究當然非常重要🌁🌌,但是也不能迷信檔案。 “凡是發生的事情一定會記錄在檔案,凡是檔案沒有的就一定沒有發生過”的認識顯然是有問題的。同時,羅教授批評了“以不知為不有,以不看為不有”是史學治學的大忌。
最後👩🏽🌾,羅誌田教授認為如果把天下帶回歷史敘述🧧,換個視角看五四,或可增進凯捷体育娱乐對五四運動及其所在時代的理解和認識☢️🧑🦼➡️。